数年前国内创投兴盛时,不少投资人曾经表达过类似的观点,风口投资需要看至少三年后的趋势。近三年国内被称为风口的行业逐渐减少,短剧出海更是其中少数能延续三年的领域。
短剧出海开始受到关注在2023年,2024年被视为短剧出海元年,多部爆款剧的出现印证了海外的市场潜能。到了今年,外界对于短剧出海的认知更加细化,包括短剧出海演员、编剧的生存情况,以及不同国别的短剧表现都成为媒体争先报道的对象。
2025年更像短剧从“野蛮生长”走向“精细化运营”的分水岭:短剧内容在供给侧的优化,带来海外市场高增长下的内容进化机会;广告变现、订阅与版权收入的商业探索中,能否形成稳定闭环,决定短剧能否走出“高增长、低盈利”的困境。
短剧出海不再只是抢占风口,而是进入到必须证明长期价值与产业可持续性的关键时刻。
短剧出海的2.0时代
与其他文娱形式相比,短剧是更新兴的内容形态。观察其发展阶段与趋势,需要放到普遍的新媒介内容模型中来研判。
过去十余年里,中国文娱行业经历过网生综艺、网络剧集、直播等数次浪潮,每一次都验证了类似的路径:新渠道(如流媒体、短视频)诞生新内容,初期由爆款推动,市场在野蛮生长中迅速扩张;随后平台化竞争和标准建立,行业逐渐步入秩序化阶段;最终在内容创作和用户需求的双重作用下,精品化与类型化趋势显现,形成螺旋式上升的格局。
这波短视频浪潮源自短视频的全球流行,其发展仍然遵循了内容产业“新形式”驱动下的爆发规律,但节奏更加紧凑。结束了过去几年野蛮生长后,今年不少短剧公司进行了厂牌化的探索,不同平台开始推出更精细的短剧政策,意味着短剧在国内已经进入秩序化的发展阶段。
相比国内,海外短剧仍处在相对早期的发展过程中。依旧面临市场教育、用户习惯培养等问题。但与此同时,短剧的海外增长正在以超出预期的速度展开。
多个数据印证了这一趋势。2025年短剧的海外用户基数持续上升,增长不仅体现在用户数量的增加,更体现在商业规模和商业化收入的同步扩张。这意味着短剧需求在全球范围内依然旺盛。
短剧自习室发布的《2025海外短剧行业报告(上半年)》就显示,仅在上半年,海外短剧市场的收入已经达到10.88亿美元,同比增长高达249%。点众科技的预测更为乐观:到2027年,海外短剧市场规模有望突破百亿美元大关,甚至可能在体量上反超国内市场。
短剧增长的最大红利来自于未被充分发掘的短视频人口。正如前文所说,短剧诞生于短视频流行的语境中,短视频用户无疑也是短剧最大的潜在用户。数据显示,当前全球短视频用户规模已超20亿,短剧月活用户仅约8000万,其中存在着大量转化机会。
TikTok作为全球领先的短视频娱乐平台,则是短剧重要的增量来源之一。一方面,它的全球用户增长稳健;另一方面,它在东南亚、中东、拉美等新兴市场渗透速度极快,这些地区用户对短内容的需求正处于爆发阶段。对短剧公司而言,这无疑是获取新用户、提升渗透率的关键机会。
高速增长的前提下,海外短剧市场的竞争重心也逐渐走向第二阶段,从早期“野蛮生长”走向“精细化运营”。不少从业者都感受到这种变化,山海星辰创始人兼董事长周培金在近期采访中谈到,“现在海外市场其实并没有完全规范化,大家都还在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阶段。”
所谓不断解决问题,就是告别粗放式增长的过程。因为海外用户心态已经从最初的尝鲜观看逐渐过渡为高频消费,短剧已成为日常娱乐的一部分。而随着习惯逐步固化,短剧的生命周期被延长,用户对内容的要求也在提高。
用户的需求变得更加细分化,要求短剧公司进行地理层面的差异化运营。2023年,海外市场经历短剧出海“第一波热潮”,大量团队集中涌入北美市场,试图复制成熟娱乐市场的商业逻辑。
随着竞争的加剧和用户需求的多样化,寻找细分市场和差异化增量成为短剧出海的新共识。日本市场的开拓就是典型代表,两年前,日本短剧市场还是一片蛮荒,而到了今年上半年,短剧自习室的数据显示,这一市场已经是海外短剧第二大收入市场。
与此同时,短剧行业的精品化与细分化趋势也愈发明显。早期短剧依靠“狗血剧情”“快节奏反转”吸引眼球,如今海外短剧观众的审美逐渐提升,对叙事完整性、人物塑造以及本土化改编的接受度和要求都在提高。
短剧行业的全球扩张进入更加精细多元的周期后,对于出海短剧团队来说,一方面在短剧制作、分发和变现上的经验为海外竞争提供了先发优势;另一方面海外市场的长期增长要求团队在文化适配、内容创新和用户运营上投入更多精力。
在精细化运营的2.0时代,内容能力将是破局的关键。
内容进化的可能性
内容的进化,往往是在某种文娱风口两三年之后才真正进入的议题。这不仅关乎行业如何延续热度,更直接决定了该内容形态能否打开更长远的发展空间,具备跨越单一市场的能力。对短剧而言,这个时间节点已经到来。
在国内短剧行业,“精品化”已经成为绕不开的关键词。今年年初,红果短剧推出了面向全行业的精品微短剧合作计划,传统影视公司和平台加速入场,也成为推进精品化概念的另一重力量。
和国内市场相比,当前海外市场的首要问题是产能不足。早在2023年短剧出海热时,就有媒体报道因海外短剧的剧组数量和人才资源有限,大多数平台产能速度完全跟不上观众的需求。今年的数据显示,供需上海外短剧潜在用户渗透不到10%,需求缺口仍然巨大。
海外市场的产能空缺不仅表现在数量上,也同时意味着优质产能的缺乏。早期短剧出海,更像是对国内短剧的机械搬运和转译,比如将国内热门网文内容“简化改编”后,由海外演员翻拍,快速上线海外市场。
之后这种情况得到改善,但本土原创剧集仍然稀缺,“短剧自习室”今年7月分享的数据显示,目前海外市场上的本土短剧数量只占20%,但这些本土剧却收获了90%的播放量,这反映出短剧市场深层次的“供给焦虑”:观众需要符合本地文化语境的内容,供给还没有跟上。
而海外短剧巨大需求缺口补足的过程,同时也是内容进化的机会。换句话说,海外短剧的产能扩充和“精品化”趋势正在同步进行。
能否实现产能“规模化”地进化,是短剧出海2.0阶段成败的关键。换句话说,未来竞争不仅是快速起量,而是“谁能让短剧的质量和模式在海外市场真正落地”。短剧想成为成熟的全球化文化产品,必然要超越简单的作品搬运,形成模式的出海。
今年产能的优化路径上,首先表现为译制剧的井喷。国内上半年上线剧目数大幅增长,首先为出海短剧供给提供了更多选择,这些短剧出海的周期也在缩短,国内精品短剧正在更快进入国际市场。
在渗透广度上,多语种配音发行几乎成为头部短剧平台的标配。除了国内短剧的“译制出海”,海外本土短剧也开始尝试制作多语言版本,国内海外短剧的双轮驱动为译制剧的跨国传播提供了新的可能。
而在本土剧的生产上,欧美的优质影视生产力今年被加速整合进来,Crazy Stone Studio LLC(疯狂石头影视)的负责人和总制片Cecilia在最近谈到,今年几乎所有美国及外国影视人都在拥抱短剧,很多人争着入局。
进行本土化内容生产的过程中,短剧公司尝试深入与这些本地的影视资源结合,比如ReelShort已在菲律宾等地搭建创作团队,引入本地编剧参与内容开发,提升剧本结构与情感表达的本地贴合度。
海外短剧公司也在探索新的内容开发模式,通过流程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来提高工业化能力,其中AI技术也成为了海外短剧降本增效的重要工具。比如借助AI视频生成功能,实现短剧制作过的人物角色换脸、字幕翻译、多语种配音和虚拟人物视频生成等多种需求,降低拍摄成本。
这些后端的变化传导到前端,就体现为本土剧今年数量的持续增长,题材类型的拓展从爱情、复仇、穿越等传统题材,到更贴近本地社会文化的故事,短剧的生产正在呈现多元化趋势,并且类型更加复合。
类型化的变奏是内容进化的重要表现,据东西文娱的报道,今年开年以来的海外短剧题材发展趋势从一开始入场的“女频情感+黑帮/萌宝”的相对单一元素转向了诞生出“狼人+家庭”“战神+职场”等复合题材,女性觉醒和中老年婚恋题材逐渐受到关注。
在这些类型中,一些本土IP改编甚至已经诞生了爆款,证明了短剧并非只能依赖“引进和改编”,而可以在本地生根发芽,这也是短剧内容进化的应有之义。
提高投产比才有长期主义
能否形成更高的ROI模型,是对短剧出海的另一大考验。
此前,在短剧出海的过程中,“高增长、低盈利”的局面普遍存在。一方面,海外观众规模不断扩大,付费意愿持续增强;另一方面,由于行业仍处于市场抢占期,短剧公司不得不持续增加在推广、研发等方面的投入,尤其是在买量投放与市场开拓环节。其结果是行业规模迅速扩大,但盈利路径尚未清晰。
想要走出“高增长与低盈利”的局面,需要在变现模式和成本控制两个维度入手。
在变现模式上,过去几年,虽然短剧初步探索出适用于海外的商业模式,其中“付费点播+会员订阅+广告变现”为代表的混合模式是变现绝对主流,付费点播和会员订阅又贡献了更大的收入占比,但付费购买模式仍将一部分用户挡在了门外。
今年以来,短剧行业正持续探索商业化的更多可能性,努力提升变现潜力。其中,IAA(广告变现)模式的快速发展为海外短剧注入了新动能,成功覆盖了不同消费习惯的用户群体。同时,短剧也在积极拓展IP衍生变现等多元出口。一旦这类商业模式得到验证,短剧将不仅能够依靠用户直接付费获利,还可通过广告合作与版权运营构建更稳定、可持续的现金流。
在成本控制方面,除运用AI等技术手段降本增效之外,提升投流效率也是提高ROI的关键。投流是短剧出海最大的成本项之一,也直接关系到能否打造爆款。据数字化营销机构DataEye-ADX统计,2025年第一季度海外短剧广告投放素材量超过127万组,同比增长超10倍,反映出行业竞争的激烈程度。
短剧公司不仅致力于投放流程的精细化,还通过对不同市场的深入洞察,提高内容在多个市场的成功率与生命周期价值。借助高效的分发策略,它们在单一市场取得成功后,往往能通过跨市场、跨语言的精细化运营实现规模化增长。
在这一过程中,营销创新扮演着重要角色。以TikTok for Business为代表的营销平台也在通过分阶段的营销方案、多样化广告形式,结合市场洞察与内容测试工具,助力短剧出品方更精准地触达目标用户,同时打造更多具备爆款潜质的作品。
一个典型案例是《Mafia's Tender Torture》在美国市场大推结束后,迅速尝试进入其他海外市场。制作方在拓展过程中,借助TikTok for Business提供的不同市场的跑出率数据和洞察对目标市场进行评估,最终制定了跨区域同步投放的策略,还对原有可复用素材进行本地化翻译,最终在多个市场收获了成功。
与此同时,投流与分发策略正进一步趋向精细化。早期粗放式的投放难以精准匹配用户,而现在短剧厂商不仅能实现更细颗粒度的广告操作,平台推荐机制持续优化,也进一步提高了整体投放效率。
从今年市场表现来看,短剧投放效果逐渐趋于稳定,转化效率不断提升。以TikTok为例,平台上通过投流产生的爆款短剧数量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说明短剧内容与用户需求之间的匹配度正持续增强。与此同时,单个爆款的“上限”也在被不断拉高。
数据层面同样反映了这一趋势:海外爆款短剧的单剧价值正在不断提升,用户的ARPU(每用户平均收入)数据持续走高。这不仅代表用户愿意为优质内容付费,也表明短剧的商业化潜力正在进一步释放。
未来几年,短剧出海仍将处在产业模式快速成型和市场规模继续放大的关键窗口期。在这个过程中,能否建立起高效的“投入-收益”模型,将决定行业能否突破“风口陷阱”的核心。在短剧行业从“野蛮生长”进入到“精细运营”的阶段,企业需要对长期价值和可持续路径的洞察,才不会陷入所谓风口的周期性起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