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界面新闻编辑 | 任雪松
11月1日,“苏超”决赛现场到场62329名观众,不仅刷新了“苏超”自身的纪录,也打破了中国业余足球比赛的现场观赛人数纪录。
毫无疑问,首届“苏超”已成为今年最热门的体育赛事之一。数据显示,自5月10日开赛以来,“苏超”常规赛阶段现场观赛人数达211.89万人,场均2.7万人;线上直播累计观看人次突破17.35亿。进入淘汰赛后,热度进一步攀升——场均观众逾4万人、直播观看人次达5833万,较常规赛分别增长48%和160%以上。
曾是江苏苏宁队跟队记者,现为体育解说和足球培训创始人的王明浩对界面新闻表示:“我觉得‘苏超’贡献给我们的,就是让更多的老百姓通过旅游的形式来看了足球。”
一方面,大量观赛人群涌入城市,“苏超”对当地的经济拉动作用显著,也为各地提供了城市联赛商业化运营的新思路;另一方面,“苏超”悄然改变着大众对足球的认知,正如王明浩所说,“足球运动可以更加下沉、更加深刻”。
除了现场观赛,江苏省商务系统联合商业载体打造了573个“苏超第二现场”,集观赛、购物、美食、互动娱乐于一体。同时,策划推出50多条“跟着苏超游江苏”跨区域主题线路,串联A级旅游景区、热门文博场馆与旅游街区,有效带动当地文旅消费。
具体来看,据央视报道,南通45个官方“第二现场”为全市重点商贸企业贡献销售额7717万元。10月18日结束的半决赛当日,南京市重点商圈和商业街区实现交易金额7.8亿元。
赞助商数量的激增也印证了“苏超”的经济价值:从最初的6家官方赞助商,迅速增长至超40家,覆盖金融、科技、餐饮、零售、体育、医药等多个行业。除总冠名商江苏银行外,海澜之家、理想、京东、肯德基等全国性品牌的加入,除了进一步验证城市联赛的商业潜力,也让其他省市纷纷想要效仿。

界面新闻记者梳理后发现,“苏超”火爆出圈后,7月江西省足球协会超级联赛开赛;8月,扬州市城市足球联赛、广东省足球超级联赛、内蒙古自治区足球超级联赛,三大联赛开打;9月,四川省城市足球联赛、湖南省足球协会超级联赛跟进。
然而,要复刻“苏超”的成功,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就可以。“苏超”的成功离不开江苏省厚实的足球文化、区域经济实力以及政府的有力支持(详见界面新闻《商业头条No.77| 以城市之名:草根足球如何点燃苏超?》)。
正如“苏超”根植于江苏省的足球文化土壤,模仿者中表现亮眼的“浙BA”,也依托于浙江深厚的篮球群众基础。浙江省体育局数据显示,目前浙江拥有篮球场地55000多个,场地面积3271.35万平方米,数量位居全国前列。“浙BA” 预选赛阶段即带动文商旅体农综合消费6.03亿元。
同样吸引多家全国性品牌赞助的“赣超”,则在赛事推广上积极向“苏超”学习。定位为“草根足球欢乐盛宴”的“赣超”,从开赛就获得文旅部门、媒体与网友的集体造梗助推。相比之下,足球传统强省辽宁因媒体运营与推广不足,虽早于“苏超”举办,但首届“辽超”未能掀起同等热度。
跟踪报道“辽超”的自媒体人王伟在接受采访时说:“我发现,‘苏超’的经验是可复制的。一旦为足球注入文化和娱乐元素,原本对足球无感的人也会被吸引进直播间。”据报道,当尝试为球队“造梗”,并融入各地风土人情后,王伟制作的第二届“辽超”视频中,不少播放量突破百万。
本届“苏超”落幕之后,如何让这份热度持续下去?王明浩认为,维持“苏超们”热度的关键在于“如何让足球运动更加的下沉”。他解释:“因为有很多人看不了‘苏超’,毕竟只有6万张票。那如何让这个足球真正的走近家门口?其实需要(比赛)在身边,我们其实硬件是没问题的。”
而推动足球进一步下沉的城市联赛正在继续。以“南超”为例,根据“南京发布”公众号,2025年南京市足协超级联赛将于11月举办,旨在推举下一年度“苏超”南京队队员,持续扩大足球的基层影响力。
总体来看,“苏超”带来的改变体现在多个层面。通过“体育+文旅”的模式吸引了大量观众,带动了区域消费,也拓展了城市联赛的商业可能性。但更重要的或许是,“苏超”让足球以更贴近普通人的方式进入日常生活,逐步改变着大众对这项运动的参与感和认知度。而如何让这样的赛事持续下去、真正扎根,仍需要长期的努力与探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