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联合国气候大会(COP30)召开前夕,欧盟各国气候部长经过一夜马拉松式谈判,于11月5日凌晨达成一项妥协版本的气候协议:到2040年在1990年水平基础上减排90%,但允许成员国通过购买海外碳信用额度来部分抵销国内减排义务。外界认为,这一结果显著削弱了原先更具雄心的目标。
据路透社报道,根据这项协议,成员国可通过购买境外碳信用额度来弥补最多5%的减排任务,也就是说,欧盟工业体系实际仅需完成约85%的国内减排目标,其余部分可通过向他国支付资金来实现减排。此外,欧盟还将考虑未来再增加最多5%的国际碳信用额度使用空间,进一步稀释国内减排要求。
协议同时确定了一个2035年阶段性目标:减排幅度在66.25%至72.5%之间。根据联合国气候秘书处的安排,各国须在11月6日COP30开幕前提交2035年气候规划。
工业压力与政治让步
“制定气候目标不仅仅是选定一个数字,而是一项具有深远政治影响的决定。”丹麦气候、能源与公用事业部长拉尔斯奥加德(Lars Aagaard)表示,“我们必须确保目标的实现方式能够兼顾竞争力、社会平衡与安全。”
欧盟委员会气候事务委员沃普克胡克斯特拉(Wopke Hoekstra)在会议后与奥加德共同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了这一来之不易的妥协方案。
为了争取部分成员国的支持,欧盟还同意推迟原定于2027年启动的新碳市场计划,将实施时间延后至2028年。尽管如此,波兰、斯洛伐克和匈牙利等国仍投下反对票,理由是目标过于激进、可能削弱工业竞争力。但由于获得了至少15个成员国的支持,该协议仍顺利通过。
欧盟委员会原先提出的方案要求2040年实现90%的减排,其中仅允许3%的碳信用额度用于抵销。欧盟气候科学顾问委员会曾指出,这一设定符合气候科学要求,并警告若扩大海外碳抵销比例,将导致对欧洲本土产业的绿色投资流失。
然而,面对来自部分成员国的压力,欧盟最终扩大了“灵活性空间”。法国、葡萄牙等国要求增加碳信用额度比例,波兰与意大利甚至希望将比例提升至10%。而西班牙、荷兰等国则反对削弱目标,认为应在极端天气频发、绿色产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保持雄心。
波兰副气候部长克日什托夫博莱斯塔(Krzysztof Bolesta)在会前表示:“我们不想摧毁经济,也不想放弃气候。我们要同时拯救两者。”
“不空手赴会”的妥协
这份在最后关头敲定的协议,使欧盟能够携带一份正式气候立场文件出席于11月6日开幕的巴西贝伦COP30大会。届时,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将与各国领导人会晤。
过去,欧盟一直以气候行动领跑者自居,但此次目标“缩水”,被视为欧洲气候议程遭遇政治与经济双重压力的体现。在俄乌冲突及美国贸易保护措施的背景下,欧洲内部对高成本减排政策的质疑声日益高涨。
有分析认为,欧盟此次让步折射出气候政策的现实困境:一方面要维持减排承诺,另一方面又需应对能源价格上涨、工业外流及防务开支增加的挑战。
尽管如此,欧盟仍希望这份“削弱但可行”的气候目标,能够在全球气候谈判桌上维持其领导地位,并为国际社会传递出继续行动的信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