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细心的市场参与者会发现,银登中心个贷不良批量转让最近的招标公告中,此前清晰标注的起拍价信息不再对外披露,公告文档上还通篇加上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的水印标签。
银登中心相关人士对界面新闻记者说,主要是转让方的一些建议,这个价格信息比较敏感,不适合对外公布。
某城商行特资部人士对界面新闻记者说,“起拍价的公开确实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保障了市场透明度,但另一方面也可能成为反催收组织的工具,他们利用这些数据推算债务回收底线,制定更有针对性的逃废债策略。”
起拍价消失的背后
10月27日之前,转让公告清晰列明资产包的起始价。而从10月27日开始,后续推出的竞价转让公告中,作为核心定价参考的起始价信息就再也没有对外公开过。
有市场声音认为,起拍价可能影响催收效果,近两年个贷不良大部分是起拍价成交。有了价格,加上户数、笔数和逾期本金这些信息,很容易推算出单笔债权的折扣率。非市场参与方获得这些信息后,可能干扰AMC(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和投资机构的清收回款,同时也容易被反催收灰黑产利用。
深圳市简数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田顷表示,自个贷政策试点工作开展以来,一直对起拍价格进行公示,由此滋生了一系列负面问题,例如非法债务代理,反催收联盟群体获知债权低价转让后,利用信息差和债务人少还不还心理,继续推动引诱债务人逃避债务并从中牟利等诸多违法违规现象,给个贷不良资产试点工作的顺利实施带来了巨大挑战。
浙江省投融资协会个贷不良处置专委会秘书长甘小虎对界面新闻记者说,这些年市场上反催收的情况很普遍,不公示起拍价尽可能减少对整个市场上定价交易的影响,也不要作为反催收这种话术的来源和依据,尽量避免对正常的业务产生影响。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薛洪言对界面新闻记者说,这一调整主要出于规范市场秩序和引导价值发现的考虑。此前频繁出现的“0.17折”“0.2折”等超低起始价,容易引发市场对银行资产质量的过度担忧,甚至被解读为行业风险信号,调整披露规则有助于避免此类负面舆情扩散。“随着不良资产转让规模激增,公开起始价可能导致投资者过度关注价格而非资产本身价值,干扰市场化定价机制。”
田顷说,不再公示起拍价,可切断欠款人将“收购价”作为还款参照点的路径,避免其因看到低价而产生“必须少还”的认知偏差,减少协商中的非理性议价和拖延行为,提升债权回收效率。
从依赖参考到自主估值
隐藏起拍价打破了市场参与者长期形成的信息获取惯性。
在实践操作中,受让方通常围绕多重要素构建审查框架:先通过资产列表核查贷款笔数、单户余额、逾期时长等基础数据。比如逾期3年以上的资产包与逾期1年内的资产包,回收逻辑截然不同,前者平均折扣仅为5%,后者则可达14%。
田顷分析说,起拍价仅为处置初始参考,公示后可能被误解为“债权真实价值”,导致市场定价失真(如潜在投资者受公示价误导、欠款人质疑定价合理性);不公示可让投资者基于债权本身的风险、回收潜力自主竞价,还原资产真实价值,吸引更多合规投资者参与,激活处置市场。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隐藏起拍价既是挑战也是升级契机。市场参与方必须更深入地挖掘底层资产信息,通过贷款类型、核销比例、借款人年龄等多维度数据自主估值。
薛洪言对界面新闻记者说,这一变化对银行而言减少了低价转让的舆论压力,使其能更灵活地通过市场化竞价实现资产出清;对AMC等收购方,信息透明度下降可能增加尽职调查成本,但也为议价谈判提供了更大空间;对市场整体而言,短期或降低交易效率,但长期有助于引导参与者关注资产回收潜力,推动市场从“价格竞争”向“价值竞争”转型。
"以前看起拍价就能快速判断是否参与,现在5000笔的资产包要核查逾期天数、核销比例、地区经济水平等十多个维度,尽调周期从3天拉长到2周,人力成本增加近40%。"广东某资产管理公司投资经理对界面新闻记者说,这对缺乏数字化模型的中小机构构成不小压力。
折扣率与回收率双双探底
近年来,个贷不良资产转让成交有明显增加的趋势。
根据银登中心公布的《2025年一季度不良贷款转让业务统计》,今年一季度,个人不良贷款批转成交370.4亿元,同比增长7.6倍。业内预计,2025年全年成交规模将突破2000亿元。2021年成交规模为47.3亿元,2022年成交175.7亿元。
但是2025年一季度,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平均折扣率降至4.1%、平均本金回收率降至6.9%,均创下两年新低。
比如河北银行发布的今年首期个人不良贷款(信用卡透支)转让公告,该笔不良贷款未偿本息总额为3832.98万元,公开竞价起始价仅为153.82万元,相当于打了0.4折。
某股份制银行风险管理部门负责人对界面新闻记者解释称:“低价甩货的不良资产包内一般是逾期时间较长、借款人信用较差且还款意愿和能力不足、追回难度较大的不良贷款,银行可能进行了多轮催收,但收效甚微。”
薛洪言对界面新闻记者说,这主要源于供给激增、资产质量恶化与经济环境压力的叠加影响。从供给端看,银行加速“甩包袱”,一季度转让规模同比激增761%,大量资产包集中挂牌导致市场供过于求,部分银行甚至采取“核销即售”模式,以极低价格快速出表。从资产质量看,入池贷款逾期时间显著延长,如部分资产包加权平均逾期已达457天甚至超1000天,账龄越长回收难度越大,直接拉低了回收率。
"之前行业扩张时,很多银行放松了个贷审批,甚至出现'以卡养卡'的循环授信。"某股份制银行零售信贷人士对界面新闻记者说,此后暴露的不良资产很多源于前期的过度授信,而银行急于通过转让压降不良率,又导致资产供给激增,供需失衡下折扣率自然走低。
“居民收入恢复不及预期导致部分群体还款能力下降,信用卡、消费贷不良率攀升,进一步削弱了资产包回收潜力。与此同时,AMC等收购方对未来经济复苏预期谨慎,风险定价趋于保守,也压低了整体成交价格,形成了‘规模扩容与估值下探’的市场特征。”薛洪言对界面新闻记者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