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的票不好买,很多学生都会趁暑假入沪,热门卡司很早就被抢光。”一位经常在上海小剧场看演出的观众对中新经纬说。
据灯塔专业版数据,2025年上半年,优质剧场类演出IP的场次、票房、观演人次均较2024年显著提升。“入沪连打”“集卡”、蹲“SD”……小剧场为何就成了剧迷“心选”?
“一开票就满座”
7月初,家住北京的大学生李华(化名)来了一次“说走就走”的入沪看剧之旅。李华本次的行程颇为紧凑,小剧场的一部剧通常在1.5小时至2小时之间,加上返场耗时则更长。短短一周内,她连续看了11部剧,最多的一天连着看了下午、傍晚和夜间三场,“给我累得够呛”。
由于看的剧一般都在下午至夜间,白天李华还与朋友一起安排了不少行程:看博物馆、买谷、逛街……回家后一算,仅购票的总开销便达到了3900元。不过,意犹未尽的她又迅速与好友敲定了9月初继续去上海看剧的行程。“很累,但整体体验非常美好。”
若经常在小剧场附近出没,这样的场景时常可见——剧院或大厦出入口,几十名甚至上百名观众举着相机围着一位演员,或是交流或是签名,快门声此起彼伏。这叫SD(Staff Door职人员通道),是音乐剧圈内的一项传统。散场后演职人员从该通道离场,而观众通常可以等在这里与演员进行短暂交流。
这是南京大学生桃李(化名)第二喜欢的时刻——第一当然是看剧。每到散场,桃李都会蹲守SD,争取与演员交流的机会。“很多演员聊戏都非常认真,有时候聊着聊着就会发现之前没看懂的地方一下子明白了,演员也时常会根据观众的反馈来改变表演的方式。”
起初,桃李只是在南京本地看剧,不久后她的“人质(喜欢的演员)”转移至上海演出,于是她也跟去了上海。短短半年时间,她已奔赴上海七次。“其实一部剧的票价还好,但一入沪就会看很多部,最后一算发现1000元就这么没有了。”
据灯塔专业版运营总经理王舒7月在2025中国小剧场峰会中披露的数据, 2025年上半年,TOP200优质剧场类演出IP的场次、票房、观演人次较2024年显著提升,增幅分别达到29.9%、12.7%和20.7%。在全国各城市中,上海、北京成为剧场消费绝对头部城市,上半年上海剧场演出票房占比达21.4%,北京为21.1%。脱口秀、沉浸式演出和音乐剧票房增幅位居前三,而这三类也是00后最喜爱的演出类型,购票占比超23%。

上海大世界夜景 受访者供图
上海大世界是上海主要的小剧场运营机构之一,共有26个小剧场,其中20个剧场为驻场演出,2024年全年演出场次超过5000场,观众超过115万人次,是全国演艺空间最密集、演出场次最多、年轻观众复购率最高的演艺场所。
上海大世界副总经理许丽告诉中新经纬,当前小剧场消费需求火热,即使是已演出了两三年的剧,依然一开票就会满座,新剧上线时更是“一票难求”。周末和节假日期间,外地观众占比最少可达三成。
“入沪连打”
用小剧场观众圈里的说法,李华和桃李的行程叫做“入沪连打”,即去上海连续观看多部小剧场的演出。
中新经纬在采访中发现,许多“入沪连打”的观众都会选择周末出行,一口气看3到4部剧,甚至5部。“很少有剧女(喜爱看音乐剧的女观众)来上海只看一部剧的。大家的心态普遍是来都来了,当然要多看几部。”一位观众告诉中新经纬。
中新经纬了解到,“连打”的原因,一方面是票价,另一方面则是小剧场的地理位置。中新经纬在大麦网上看到,上海小剧场的演出票价普遍分为199元、299元和399元等档位,购票平台周三时还会有半价活动,学生票也有优惠。折算下来,单部演出的票价其实并不算高,例如桃李平均每场的票价便在200元左右。
小剧场地理位置集中,也为观众“连打”创造了条件。上海人民广场一带,又被称为“环人广”的区域,是观众眼中的热门观演地。在这片区域,集中了亚洲大厦、上海大世界、第一百货等数十家小剧场,彼此之间距离走路可达。每到演出开演前,甚至开演三个小时前,就会有大量观众在路边排队等待进场,风雨无阻。
为了方便看剧,桃李与李华不约而同地选择住在“环人广”附近的青旅,而这也是颇受外地观众欢迎的住宿方式:“一进屋房间里都是剧女。”在网络平台,剧女们还为赶行程的同好贴心地制作了大量攻略,内容涵盖路程安排,赶场顺序,通勤时间等不一而足。
小剧场位置如此集中,也是上海当地的“有心”安排。2019年,上海发布《上海市演艺新空间运营标准》,满足演出场次每年不低于50场等指标,便可将写字楼、商场、园区的非标准剧场转换为演艺新空间。在此背景下,亚洲大厦“星空间”等小剧场应运而生。2023年,以小剧场模式、新消费为亮点的大世界演艺消费集聚区揭幕。
近六成观众愿意二刷
目前女性已成为小剧场的主体受众。据灯塔数据,剧场类演出购票观众中女性占比达68.8%,音乐剧、舞剧、沉浸式演出、话剧及儿童剧中女性占比超均值,其中音乐剧达到了88.5%。
对于喜爱小剧场的原因,观众不约而同地向中新经纬提到“沉浸感”,这也是其区别于大剧场的一大特色——“演员一转身,带起的风都能吹到我脸上。”有观众说道。
“相较于大剧场,小剧场的第一个特点就是近距离、沉浸式。一部剧会专门搭一个景,所以每一个剧场长得都不一样,不会有大剧场那样明确的舞台边界线,演员就在观众旁边,观众能看到表演的各种细节。第二,小剧场互动性特别强,打破了观演的边界,观众进场后体验是未知的,会有强烈的惊喜感。第三,大剧场偏重于历史人文等宏观视角,而小剧场题材更小,惊悚、悬疑、推理等题材五花八门,更贴近于年轻人。”许丽说。

上海大世界内部 受访者供图
不过,剧场虽小,但设计上花的心思并不少。
目前上海大世界大部分的剧均以用户角度为主去构思情节推进。例如惊悚喜剧《开关SWITCH》,自观众踏入剧场的那一刻开始,便已进入剧本安排的设计,甚至剧场座位都是为了演出效果专门设置。音乐剧《时光代理人》在剧场设计时采用了一个被观众戏称为“微波炉”的设计,观众席可以360度旋转,演员固定在剧场的4个角上演出,观众在“微波炉”上转来转去来看戏。音乐剧《雕像》的座位并非按照常规剧院的设计按次序排开,而是根据演出过程中演员移动到的不同位置进行设置,按演出内容分为工作室、展览区、断头台等。
此外,观众会反复观看成为小剧场的另一大特点。“明明剧情都一样,但是不同的演员来演,实际的效果会完全不同,仿佛两部剧。”桃李说。卡司(演员阵容)是圈内相当热门的讨论话题,在剧女眼中,选择演出场次的首要条件便是选卡(选择喜欢的演员阵容)。
“据我们的调研,有近六成的观众愿意二刷,甚至有观众一部剧刷了36次。”许丽表示,“演出的卡司不是固定的,比如一部剧有6个主要角色,可能会有2至3个人轮换,由此衍生出几十种组合,不同的演员对剧和角色的理解不同,换了演员就像看了一部新剧,所以很多观众会有‘集卡’的爱好。此外,演出往往会有大量细节,仅看一遍可能看不懂,或漏掉许多细节和彩蛋,所以二刷、三刷对于不少观众而言是必要的。还有许多观众多刷只是因为喜欢这部剧。”
据许丽介绍,目前,大世界超九成演出处于盈利状态,但利润空间并不如外界猜测那样高。一方面是成本原因,即使演出只有三名演员,但灯光音响、化妆和场控等硬性开支一项都不能少。另一方面,除了维持剧组运营,新剧研发也需大量投入。

上海大世界内部 受访者提供
在此背景下,小剧场作为流量入口,带动周边业态消费成为探索的新方向。例如音乐剧《珍珑》,由于故事以茶餐厅为背景,在演出时便趁势与蔡澜茶餐厅进行联动,通过剧情演出让演员派发餐饮优惠券。蔡澜茶餐厅则会通过消费抵扣演出票价。游乐剧场《轮盘》、音乐剧《小说》与精酿啤酒店展开联动,前者在剧情演出中由演员互动抽取餐饮伴手礼,凭演出票根可享精酿啤酒店折扣优惠,后者推出的同名啤酒销售火爆。
“按照美国百老汇的经验,1美元的门票收入可以带来7美元的相关消费收入。”许丽表示,“在二次消费方面,小剧场已经不单单只是周边产品的销售收入,它可以带动整个吃住行游购娱的消费。去小剧场看演出,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